<samp id="v6b83"></samp>
      1. <video id="v6b83"></video>

        Small綜述 | 納米藥物臨床轉化安全性評價的前瞻性分析

        發布時間:2020-11-09 17:14     文章來源:未知     作者:百替生物

        近年來,國內外納米技術在疾病診斷、治療、監測等方面應用日益廣泛,新技術、新應用、新成果不斷涌現。與傳統小分子藥物相比,納米類藥物在藥代動力學行為、被動或主動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而,納米藥物的種類多樣性和理化性質特殊性使其治療原理和體內代謝特點與傳統小分子或生物大分子藥物有顯著差異,潛在安全性風險差異較大。因此,要實現納米藥物的臨床轉化,需要重點考量安全性評價以及納米藥物設計和使用中涉及的安全性問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孟幻教授團隊和腫瘤中心Zev Wainberg醫生團隊等聯合在《Small》上發表了題為:Safety Considerations of Cancer Nanomedicine—A Key Step toward Translation的綜述,文章以傳統納米安全性研究為基礎,借鑒脂質體臨床轉化研究經驗,結合自身研究成果,對腫瘤納米藥物的安全性評價進行了總結和前瞻性分析。

        作者以三個脂質體成功案例為切入口,即DOXIL(阿霉素脂質體)、ONIVYDE(伊立替康脂質體)和 VYXEOS(阿糖胞苷/柔紅霉素定比載藥脂質體),著重闡述了其中涉及的安全性問題。脂質體包裹后的化療藥與小分子藥物安全性數據明顯不同,主要體現在毒作用機制、臨床不良反應事件上。繼而對新興的納米材料和腫瘤藥物載體的生物安全性評價進行了歸納,重點討論已經獲得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或進入早期臨床研究(如納米金殼AuroShell)等體系的安全性數據。

        一些前沿學科為以IND為導向的安全性評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驗依據。文章簡單闡述了從“納米材料表征→ 高通量細胞水平研究→多種實驗動物體內藥代動力學→ADME和毒性評價→ 臨床不良反應事件評價和管理”的工作流程,并對納米藥物安全性中有待解決的科學問題進行了匯總和前瞻性分析,包括米藥物與傳統藥物不同的ADME特性和毒理學機制、納米藥物宏量制備規范差異性引發的安全性、一致性和療效差異、設計以IND為導向的標準化安全性評價規范、新型的納米安全性評價手段(如:Lab-on-a-chip)、實驗動物毒理結果與人體不良反應的相關性和差異性等。

        作者繼而分享了課題組在開發磷脂包被納米介孔氧化硅載體(硅脂體,Silicasome)過程中的研究經驗。較傳統脂質體而言,硅脂體在載藥、腫瘤靶向、穩定性、生物安全性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過去幾年中,團隊設計、合成、優化、量產(~100克/批次)了伊立替康硅脂體,在治療胰腺癌和結腸癌腫瘤模型方面取得了成功,該伊立替康硅載體極大改善了該類藥物骨髓毒性、腹瀉等安全性問題,有望成為“新一代”脂質體,旨在開展更加安全有效的納米腫瘤治療。

        最后,作者指出在臨床納米藥物安全性的背景下,有必要考慮利用預測毒理學專業知識,以期將納米材料特性和制造工藝與其安全特性相關聯,且現有知識需要進一步納入臨床基礎設施中,以進一步生成數據和制定監管決策。

        參考文獻:
        [1] Liu Xiangsheng, et al. Safety Considerations of Cancer Nanomedicine—A Key Step toward Translation. Small, 2020. DOI: 10.1002/smll.202000673.

        本期服務顧問

        咨詢在線QQ

        服務熱線

        400-611-2850


        服務和特性

        價格和優惠

        掃微信咨詢我們

         
        日韩无码网站_免费在线无码_操逼视频观看_精品麻豆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samp id="v6b83"></samp>
            1. <video id="v6b83"></video>